2025年7月17日,美国突颁新政震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对华进口电池级石墨加征160%综合关税。
一纸公文不仅使每吨石墨输美成本翻两番,更让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的电动车王国陷于冰火交织的困境。
作为锂电池阳极核心材料,石墨供应链高度依赖中国制造。
数据显示,美国去年消耗的18万吨石墨产品中,超半数来自中国。
特斯拉与松下等企业生产所需的精练石墨更是近乎完全依赖中国进口。
加税令下,每千瓦时电池成本激增7美元,折算每台电动车成本将暴涨数千美元,足以消解特斯拉近年苦心经营的价格优势。
本土产业扶持政策却显露荒诞现实:计划2026年投产的"西水资源"等美企首期产能仅1.25万吨,尚不及中国当前年出口量的四分之一。
所谓"供应链重构"蓝图下,澳大利亚Syrah、加拿大Nouveau Monde等企业虽获资本热捧,但其产能建设周期与技术积淀短板,难以短期内填补市场真空。
这场关税风暴本质是能源路线与代际思维的碰撞。
时年79岁的特朗普决策天平明显倒向传统能源阵营:其政策组合拳既包含对华石墨关税,又酝酿取消拜登时代的新能源补贴。
这种"既要断供应链,又要斩政策奶"的双重绞杀,令以马斯克为代表的新能源势力陷入"冰河世纪"。
更具戏剧性的是政治报复色彩。
马斯克成立"美国党"并剑指2028年总统大选,刺激白宫祭出关税武器"精准打击"。
每辆特斯拉成本预计抬升200美元的代价,折射出"政治战火殃及产业"的荒诞图景。
韩国电池制造商更因此面临两季度利润蒸发风险,印证贸易战"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恶性循环。
资本市场已提前上演荒诞剧码:受关税刺激的澳、加石墨企业单日股价暴涨超20%,与特斯拉股价跳水形成刺眼反差。
这场由华盛顿导演的"去中国化"剧本,实则暴露产业转型的深层悖论——当政治操弄凌驾市场规律,所谓"供应链安全"最终演变成扼杀竞争力的枷锁。
中国在此次风波中展现出超然定力。
年对美3.5亿美元的石墨贸易量占比虽微,却恰似围棋中的"眼位"——既是全球供应链不可替代的枢纽,又是技术反制的潜在发力点。
当前格局验证:在新能源领域,技术控制权已超越单纯的贸易规模,成为大国博弈的胜负手。
这场关税拉锯战远未终结。
它既昭示美国新能源战略的内在撕裂,更预示全球产业链将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博弈"。
当技术封锁与贸易壁垒相互交织,人类向清洁能源转型的历史进程或将被迫绕行。
消息来源:
炒股配资时间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