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军方开始了一次重要的精简与整编工作,涉及到炮兵、装甲兵和工程兵等多个兵种的合并,这些原本属于大军区级别的部队,最终被整并为总参谋部的业务部门。面对这一变动,内部员工们纷纷表达看法,大部分人都希望能够保留这三个兵种,虽然可以通过裁减人员来降低编制,却不希望破坏这几种兵种的整体结构。实际上,之前军队已经经历过多次的裁军行动,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导致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唯有对其结构进行彻底重组,才能顺利达到优化的效果。
在炮兵的领导班子中,成员包括了司令员、政委、副司令员、副政委以及顾问等,总人数达到了二十人。这些干部中,不乏中将和少将,他们的年龄结构多样。在机关整合后,年长的干部们得到了妥善安排,对于符合条件的人员将退居二线,而一些资深的干部则可能继续留在一线工作。那时,军队在推进干部年轻化方面提出了号召,期待能够让老一辈的干部退下来,通过设立中顾委,引进更多年轻且具备知识的人才。中顾委委员通常包括省部级正职、曾担任过大军区正职的将领和中将以上的高层领导,以及一些资历深厚的副职干部。
展开剩余61%作为第一副政委的欧阳毅则一直专注于善后工作,担任善后小组的组长,工作量异常繁重。许多被重新编入炮兵部的干部普遍感到一种失落感,尽管在整编进程中,大家对自己去留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正式宣布结果时,个人利益直接受到影响,使得每个人的适应过程显得更加复杂。为了做好思想工作,善后办公室成立了五个党支部,以确保善后工作的有序进行。对于未能编进炮兵部的干部,组织者进行了适当的安排,年轻的干部被推荐到炮兵部,大龄干部则被逐步安排到退休岗位,另外一些则转向地方工作。
经过多方努力,对于210名编余干部进行了有效的调整,其中有8人调离炮兵部,4人调往机关,7人转为地方工作,符合退休条件的干部则顺利办妥了相关手续。善后工作涉及的内容繁杂,忙碌程度可想而知,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任务最终得以圆满完成。
在党的十二大中,关于中顾委的人事安排,总政治部原提名的名单上有欧阳毅的名字,但最终却被他人划掉。据说,在大会的小组讨论中,某些同志对他的缺席提出了质疑,部分成员也质问为何顾问的名单中没有他的名字。后来在第六届全国人大时,准备将他安排到人大工作,可又有人试图取消他的名字,有人对这种决定提出了质疑,认为他完全有资格进入。经过大家的坚持和辩论,最终欧阳毅顺利进入了人大工作,并一直服务至1988年离休。
发布于:天津市炒股配资时间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