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一枚导弹从中国中部的某个井口起飞,飞行了整整一万五千公里,准准地击中了太平洋某海域。这就是东风-5B,刚试射成功,就悄无声息地带来了一场全球震动。
一颗导弹穿越太平洋,距离远,突防能力强,命中率高,这样厉害的角色,就算过了几十年,依然稳居我国战略的重要位置。今天咱们要说的,就是它到底有多“牛”。
不是花架子,是“压舱石”:东风5B的威慑逻辑写在弹道里了
在1980年5月18日10点整,酒泉试验基地的北工位发射台上,东风五号的第一枚全程遥测弹成功发射,直冲南太平洋。不到半个小时,它就落在了预定目标区域。
中国拥有洲际弹道导弹的时代,自那一刻开始拉开序幕。导弹的射程超过一万公里,飞行速度、命中率以及打击威力都达到了实战水平,真可说是一次跨越世纪的国家防御重大突破。
这可不是一般的导弹,而是我国第一代洲际弹道导弹,整个过程中自主研发,垂直起飞,精准降落,彻底打破了技术封锁的壁垒。不过,这才刚刚开始。
到了2006年,我们的新型东风-5B成功进行了试射,成功攻破了液体燃料难以长时间保存的难题,保证了持续的战备待命。
那会儿导弹发射的临时加燃料,既费工夫又耗时间。而现在,加完燃料后,直接进入值班状态,反应速度快了不少,实战能力也大提升。
这款导弹的射程超过15000公里,基本覆盖了整个美国地区。它配备的单弹头威力高达300万吨TNT,还能搭载3个以上的分导式核弹头,每个都能击中不同的目标。
东风-5B采用了分导式多弹头技术(MIRV),这项技术可是提高突防能力的关键所在。每个弹头在飞行过程中会自动从主弹体上脱离,自己操控飞行路线、自主导航,还能选择多个不同目标,然后冲向末端高速突击阶段。
多个弹头一块脱离,逐个调整轨迹,目标同时击中,敌人的防御系统根本难以一锅端。就算布置全球反导网,面对MIRV也像打棉花,拦都拦不住,更别说阻挡了。
据美军在兵棋推演中考量,要应对一次MIRV袭击的话,得投入大约九百到一千枚拦截弹,才能确保能拦下80%的攻击;而东风-5B配备的多个弹头,导致拦截的费用大大增加,形成了一道让对手不敢轻易出手的战略平衡线。
在对外战略方面,东风-5B具备相当的威慑力;而在内部备战上,它是火箭军固有体系中火力最密集的一款导弹。
在这场悬于战火边缘的博弈中,它既不算冷兵器,也不是火药桶,而是稳稳放在战略威慑天平一端的“压舱石”。
当敌人把你在地图上从一端拖到另一端时,你需要的是一件能让对方立马闭嘴的杀手锏。东风-5B,就有这个实力。
不靠躲,不靠跑,就在井口等你出手
东风-5B采用井基垂直发射方式,导弹藏在地下深井里,四周还配备了抗打击的装甲,即使遭受猛烈打击也能继续发射。
有人觉得这种定点井基的方式“没啥灵活性”,但实际上它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提前布置,战时隐蔽性高,用起来特别稳,指挥系统也比较靠谱,能维持长时间的备战状态。再说了,液体燃料存放和弹头分离系统都集中管理,发射的准备流程又快又安全,效率还挺高的。
比起固体导弹那“跑得快”的特点,井基导弹不用跑,动手就能命中目标,打得准、射程远,效果还挺猛。固体导弹虽然快,但突发状况也多了点;井基导弹稳扎稳打,可靠性更强。
尤其是东风-5B这种水平的导弹,不仅体积大,命中率高,还相当沉重,一枚就能造成的破坏力,不只是战术层面的,简直属于战略级别的打击力量。
只要从井口升空,它就不再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而是进入太空、脱离大气层,沿着外层空间飞行,然后在几千公里高空加速下冲,弹头逐渐分离,启动自主的末段突防程序。
每一枚弹头的速度都突破20马赫,一秒钟能飞6公里,等到距离目标500公里时,已完成轨迹调整。对手的探测、识别、计算、瞄准、发射拦截弹以及拦截全部得在几秒内搞定。
可是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应付方式几乎没有用处。面对多枚弹头袭来的情况,现有的反导系统只能保护很有限的区域。再说了,那些弹头会以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入射角度和轨迹一齐突入目标区,即使拦下一两个,剩下的弹头还是有机会精准击中目标。
东风-5B就是靠这个“站着发射、空中分导、高空突防”的套路,搭建起了完整的战略打击体系。它不是靠四处跑、耍花样,而是靠藏得住、打得狠。
井基系统还有个挺厉害的优点,就是非常稳当,电子设备抗干扰能力也牛,指挥控制流程集中得紧,天气不好几乎没影响,全天候待命,随时都能启动。
从战备值班的角度来看,它更像是个“钟表”而不是“战车”:准时、稳当、可调控。这样的一套武器系统,战略上的重要性不在于能打多厉害,而在于“随时能开火”。
对敌人来说,最害怕的不是对手乱吼乱叫,而是那种一动不动、面不改色、气不喘气,随时准备“干掉”他们的状态。东风-5B,恰恰就是这种“静若处子、动若雷霆”的存在。
几十年未退役,不是情怀,是实力本身不需解释
就在2024年9月25日8点44分,我国再次成功向太平洋发射了一枚洲际弹道导弹,飞行了大约12000公里,准确击中了预定海域。这次用的是东风-31AG型号的导弹。
技术水平高,发射速度快,突防能力强。按理说,这类型的导弹应该“取代老款”,但东风-5B依旧在岗,依然是火箭军阵地中主要的机型之一。
美军的民兵III导弹服役已经超过40年,现在还在日常值班。对于洲际导弹来说,先进程度不是最重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才是战略上的关键要求。
东风-5B的服役时间也就20年左右,但技术保持得挺不错,平台架构已经很成熟,发射系统也很完善,在实战演练中突防能力表现得挺不错。
尤其在如今全球反导网越拉越大的局势里,东风-5B的MIRV配置、远程打击实力以及井基稳固结构,在核威慑体系中依旧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的存在价值在于:即便在战术导弹接连出现、空天技术不断突破的今天,这种级别的打击装备,依然是“第二手段”中最关键的核心。
新型导弹能够在第一轮打击时灵活机动进行反击,而东风-5B则静静地藏在地下,保持不动,等到对方确认挑衅升级、局势变得无法控制时,才会正式接管“最后的回应”。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没有舍弃东风-5B,反而不断对其进行系统维护和火控系统的更新换代,确保这把“井中利刃”始终保持锐利如初。
只要你拿着这把剑,世界就会诚心诚意地听你讲。
炒股配资时间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