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跟闺蜜小丽逛商场,路过快时尚店时她突然拽我:“你看那女的,穿得跟村姑似的还敢来这儿?” 我瞅过去,女生穿件大牡丹连衣裙,拎着绣兔子的布袋子,正蹲在童装区挑衣服。
我觉得那牡丹挺鲜亮,布袋子也可爱,小丽却翻眼:“你审美也太 low 了,现在谁还穿这么花?”
我突然愣了,她觉得人土,是因为那衣服不符合她认知里的 “时尚”,而她的 “时尚”,不过是月薪八千、租精装公寓的阶层里流行的玩意儿。
那一刻我才算明白:你觉得什么好看,这就是你的阶层啊。别不信,咱掰开揉碎了说,保证颠覆你对 “审美” 的所有幻想。
一、你花的 “审美钱”,可能只是给阶层交的税
现在网上一搜 “高级感”,全是大白墙、黑沙发、摆个破陶罐就叫艺术。
我邻居家就是典型,客厅大得能跑马,沙发硬得能硌腰,每次去做客我都不敢坐,生怕破坏人家 “极简氛围”。
结果有天半夜起夜,看见他家女主人偷偷在厨房用红塑料袋装剩菜,那袋子还印着 “超市大减价”,你看,再高级的审美也躲不过装剩菜的需求。
公司同事小张更绝,去年花 1200 块买了个 “设计师联名马克杯”,天天在工位上炫耀:“你看这釉色,这手感,不是普通杯子能比的。”
有次他接水时手滑,杯子 “哐当” 摔碎,他蹲在地上心疼得快哭了,嘴里还念叨 “这可是限量款”。后来他改用搪瓷缸子喝水,反而跟我们说 “这缸子接地气,比那杯子实用”,说白了,那杯子哪是用来喝水的?是他给 “中产阶层” 交的审美税,摔碎了税白交,只能找个台阶下。
反观楼下煎饼摊的王大爷,围裙上印着五颜六色的卡通,是他五岁孙子在幼儿园画的。有人问他:“大爷,你这围裙挺花啊,不换个干净的?” 王大爷总笑:“这是我大孙子画的,比啥都好看,脏了我就洗,洗破了再让他画新的。”
你说王大爷的审美 low 吗?他的围裙没有设计师签名,没有品牌 logo,却藏着底层最实在的情感 ,对他们来说,好看不是给别人看的,是自己心里舒坦。
再说说那些买 “轻奢包” 的年轻人。
我表妹月薪五千,省吃俭用三个月买了个四千块的包,天天背着挤地铁,生怕被人蹭到。
有次她坐公交,一个农民工大哥不小心碰了下包带,她立马跳起来:“你小心点!这包很贵的!” 大哥愣了愣,默默往旁边挪了挪,手里的工具包蹭到了她的裤子,她又皱眉拍了拍,你看,她觉得四千块的包比农民工大哥的工具包 “高级”,其实是觉得自己的阶层比人家高。
可那包除了让她挤地铁时更紧张,还有啥用?大哥的工具包能装螺丝刀、钳子,能帮他赚钱养家,她的包只能装个手机口红,还得天天担心被偷被蹭,这哪是审美?是阶层焦虑下的自我绑架。
二、你骂 “土味审美” 没品位,其实是在搞阶层霸凌
我妈最近迷上了短视频,尤其喜欢看 “婆媳吵架又和好” 的剧情号。
演员演技尴尬得能抠出三室一厅,滤镜开得能把人脸磨成塑料,背景音乐还总用最吵的广场舞神曲。
我以前总吐槽她:“妈,你看点有品位的行不行?这视频也太土了!”
有天我妈没理我,等视频里婆媳抱在一起哭的时候,她突然说:“你天天看那些讲职场焦虑的视频,跟我看这个有啥不一样?你看了觉得‘啊我不是一个人焦虑’,我看了觉得‘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我家这点事不算啥’,不都是图个心里舒服吗?”
我瞬间哑口无言。
后来我特意去翻了那些 “土味视频” 的评论区,发现点赞最高的全是 “太真实了”“我家也这样”“看哭了”。
这些视频的受众大多是农村大妈、县城阿姨,她们的生活里没有雪山大海的治愈,没有咖啡拉花的精致,只有家长里短、柴米油盐。
那些直白的剧情、吵闹的音乐、夸张的表情,不是没品位,是她们能最快 get 到的情感共鸣, 就像都市白领需要用慢镜头拍咖啡拉花来缓解焦虑,她们需要用这种 “土味” 来确认自己的生活不是孤例。
可总有那么些人,把 “骂土味” 当成彰显自己阶层的武器。
去年有个网红去农村拍大集,视频里有卖糖画的大爷、炸油条的大妈,还有穿花棉袄的小姑娘。结果评论区全是 “好土啊”“没见过世面”“赶紧逃离农村”。
有个农村网友回了句 “这是我们的日常,觉得土可以不看”,立马被人怼 “穷山恶水出刁民,还不让人说了?”
你看,这哪里是审美分歧?是赤裸裸的阶层霸凌。
那些骂 “土” 的人,大多是在城市里站稳脚跟的中产,他们把自己的审美当成 “标准答案”,把底层的审美当成 “错误选项”。
可他们忘了,自己爸妈年轻时可能也穿过花棉袄,也喜欢听吵吵闹闹的歌,不过是他们现在混进了更高的阶层,就赶紧把过去的审美踩在脚下,生怕别人知道自己的根在哪。
我之前认识个搞艺术策展的,总说 “民间艺术太俗,登不上大雅之堂”。
有次我们去乡下采风,看见一个老奶奶在绣鞋垫,图案是龙凤呈祥,针脚密得能扎进眼里。
老奶奶说这是给孙子准备的婚鞋垫,绣了半年才绣好。策展人撇了撇嘴:“这种图案太老套了,没有艺术感。” 结果当天晚上,他看见老奶奶的孙子拿着鞋垫哭,说 “奶奶眼睛不好,还天天熬夜给我绣”。
那一刻策展人没说话,但我知道,他所谓的 “艺术感”,在亲情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底层的审美从来不是为了 “登大雅之堂”,是为了把日子过出温度,可有些上层人士,偏要用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这种温度说成 “俗气”,这不是霸凌是什么?
三、刻意模仿上层审美?你只是阶层的 “显眼包”
我另一个朋友小王,前两年迷上了 “文艺圈”,非要融入人家的圈子。
听说文艺青年都喜欢黑胶唱片,他花五千块买了个唱片机,又买了一堆小众乐队的黑胶,摆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
每次有人来做客,他都要指着唱片说:“你看这张,是独立乐队的限量版,很难抢的。”
有次我去他家,想听听黑胶的音质,结果他捣鼓了半天,连唱针怎么放都不会,最后挠着头说:“主要是摆着好看,我平时也不怎么听。”
后来我才知道,他加的 “文艺圈子” 里,全是跟他一样的人 ,天天发自己的黑胶唱片、复古相机、小众书籍,可没人真的懂黑胶怎么保养,相机怎么调参数,书怎么读。
他们只是觉得,拥有这些东西,就能跟 “文艺阶层” 挂钩,就能显得自己比别人高级。
还有些人,把 “极简风” 刻进了 DNA 里。
我之前租房子时,房东是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家里除了白墙就是黑家具,连窗帘都是灰色的。
她说 “极简才是最高级的审美”,结果我在她衣柜里发现了一柜子的名牌包,全是亮片、铆钉的款式,跟她的 “极简家” 格格不入。
她说 “那些包是以前买的,现在不喜欢了”,可我明明看见她每次出门前,都要在镜子前试半天包,最后选个最低调的,还得用围巾遮一遮 ,她怕别人看见她的 “不极简”,怕别人发现她其实没那么 “高级”。
反观我楼下的修鞋大爷,就活得特别通透。
他有个工具包,是用旧牛仔裤改的,裤腿缝成了包带,裤兜改成了小口袋,还缝了几个彩色纽扣当装饰。每次他背着包修鞋,都有人问他:“大爷,你这包在哪买的?挺好看啊。” 他总笑着说:“自己做的,旧裤子扔了可惜,改改能装工具,结实。”
有次一个穿潮牌的年轻人,非要花两百块买他的包,大爷说:“你要喜欢,我给你找条旧裤子,教你改,别花钱买,不值当。”
你看,大爷的审美没有刻意模仿谁,就是为了实用,为了自己舒服,可反而比那些刻意装高级的人更有魅力。
而那些刻意模仿上层审美的人,就像舞台上的 “显眼包”,明明不是那个阶层的人,非要穿不属于自己的衣服,说不属于自己的话,做不属于自己的事,结果反而暴露了自己的阶层焦虑。
其实审美这东西,从来不是 “谁比谁高级”,而是 “你是谁,你就喜欢什么”。
中产喜欢极简风,是因为他们需要用审美证明自己不是底层;富人喜欢随性风,是因为他们不需要用审美证明什么;底层喜欢实用风,是因为他们的生活首先要解决温饱,再谈好看。
这没有高低之分,只是阶层不同,需求不同而已。
可总有那么些人,总想着用别人的审美来伪装自己的阶层,总想着用自己的审美去踩别人的审美。他们忘了,审美是阶层的镜子,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觉得什么样的东西好看,刻意伪装只会弄巧成拙。
不如就大大方方喜欢自己喜欢的,你觉得牡丹裙好看,那就穿;你觉得土味视频有意思,那就看;你觉得旧裤子改的包结实,那就用。
别为了装而装,别为了别人的眼光委屈自己,毕竟,本真的审美,才是最珍贵的啊。
炒股配资时间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